点击查看产品参数和报价--丨--

---

---

---
正文:
自20世纪20年代马氏体表面浮凸被发现以来,材料工作者对这种试验现象
十分重视,并且将其与马氏体相变机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作为马氏体相变切变
机制的试验依据,依此提出了切变机制,设计了一系列马氏体切变模型。他们认
为浮凸是N形切变所致。但是由于当时只有光学金相
显微镜,精确观测浮凸尺寸。
1965年首台商品化SEM诞生,1981年发明了STM,
接着研制出AFM,这些先进设备为表面浮凸的观察提供了试验条件。
9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分辨率极高的AFM和STM观测浮凸,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。
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表面浮凸进行了SEM, STM观察分析,指出马氏
体表面浮凸为帐篷形,不具备切变特征,明确指出表面浮凸不能作为切变机制的
试验依据。
在试样表面上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与内部转变为马氏体,二者环境不同。表
面马氏体形成时,只二维受压,而内部形成马氏体片时,其承受三向压应力,故
在表面上容易形成马氏体,其形成沮度略高于内部,即马氏体点(M)高一些。
魏氏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先共析转变的组织。亚共析钢的魏氏组织是先共析铁
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呈方向性片状长大,即沿着母相奥氏体的,晶面
(惯习面)析出。一般为过热组织,是过热的奥氏体组织在中温区的上部区转变
为向晶内生长的条片状的WF和极细的片状珠光体(托氏体)的整合组织。
亚共析钢的WF是钢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一种片状产物。通常,WF在等轴
铁素体形成温度之下、贝氏体形成温度以上,当奥氏体品粒较大,以较快速率冷
出自http://www.bjsgyq.com/
北京显微镜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