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查看产品参数和报价--丨--
---
---
---
正文:
大豆褐茎腐病及急速死亡症候群褐--茎腐病
本病的产量损失程度受到环境状况、栽培品种及真菌菌系的影响,由于减少荚果数及种子大小,损失率在17-25%之间。在荚果充实期,气候由溼冷转为乾热时,产量损失最大,所以R5阶段(子实开始发育)的茎、叶病征,最适合用于预测产量损失。
病征
在结荚期之前,罹病植株并无外显病征,在病征明显表现之前,即能从根及茎部维管束组织分离到病原菌,虽然叶部病征会延缓呈现,但常在R3到R4(果荚0.5-2cm)阶段即变得明显,且会因大豆包囊线虫(Heterodera glycines)而加剧。从根或地际部的维管束和髓部是暗褐色,向上延伸至茎部呈纵条状。褐化长度至少延伸至土表上方5-8cm,且在节的部位特别显着。
但在某些年份,土表以上茎节的褐化并不明显。当植株成熟,在感病品种的茎部成连续性维管束褐化,但维管束褐化并非本病专有的病征,因为其他病原也会造成类似的病征。
叶部病征多变化,且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并不表现。在某些情况下,叶脉间组织转黄和褐色,而在叶脉边缘仍残留绿色。在某些情况或品种,整个叶片会急速转褐乾枯且仍连结在叶柄上,而非成叶脉间黄化病征。本病征在开始成熟前5-20天出现,罹病株远看像是霜害而非正常成熟的黄绿色。
出自http://www.bjsgyq.com/
北京显微镜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