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分类/鑑定时依据的特性:
1.形态特性:细菌虽然微小,但在高倍
显微镜下,仍能区分特殊的形状及大小。细菌经由革兰氏染色处理后,会被区分为阴、阳两型。利用其他分化之染色,尚可观察到细菌是否具有鞭毛、内生胞子、荚膜等;以及细菌的排列情形也可瞭解。
2.化学特性:菌体本身的化学组成量及质方面的特性。
3.培养的及菌落的性质:
1)能否人工培养,所需的培养基组成分
2)培养条件: a.温度、pH。b.需氧或嫌氧。c.光源需要性。
d.菌落形态:不同的细菌在培养基上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菌落形态,如表面有光滑者、有皱褶者;菌落有固定者,也有呈流体状者;菌落呈白色、黄色、红色或其他色泽者。
4.代谢特性或生理特性:根据代谢作用、能量来源、酵素种类区分。其性质包括着对碳水化合物代谢或利用的情况,如对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水杨甘(salicin)、七叶树甘(aesculin)、淀粉等含碳水化合物的使用及酦酵情形; 对含氮物质如硝酸盐、消化蛋白质、动物胶、胰蛋白冻(tryptone)、色胺酸(tryptophane)等的利用情形;分解脂肪的能力,如对棉子油、蓖麻油等的利用能力;生长在含石蕊的牛奶中的反应。
5.抗原特性:细菌是种抗原, 与所产生的抗血清具有很高的亲合特异性,亦即甲抗血清不能与乙细菌结合, 只能与甲细菌相结合。
6.遗传特性:
(1)mol%G+C 的比值
(2)DNA 中核酸氮基 A、T、G、C 排序顺序
(3)质体 DNA 的种类
7.病原性:每种细菌均有特定之病原性及寄主范围, 病原性的测定对鑑定植物病原性细菌是具有必要性。另外噬菌体及细菌素(bacteriocin)用来鑑定或区分细菌的种类, 也具有相当高之敏感度。噬菌体是种微小之滤过性病毒,可以侵害细菌, 被侵害的细菌死亡后, 由体内又可释放出更多的噬菌体, 而又可侵害与原先同种之细菌。而细菌素是由细菌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, 可以抑制或溶解某些特定的细菌。
8.生态特性:根据细菌生态栖地及其分布范围的广或窄来区分。
细菌分类的演进情形可以归纳为形态(morphology and stain characteristics, pigmentation)、生理学(physiology: cell wall composition, serological relationship, cellular protein, mycolic acid)、数值分类(numerical analysis)、化学分类(chemotaxonomy: DNA-base composition, DNA homology, DNA-rRNA hybridization)。
原核
生物的分类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从少数表型特征(单性状)到生理生化和化学分析(多性状),直至近年来采用包括遗传学性状在内数百项的多元(Polyphasic)性状分类的3个阶段。